山东教育厅一厅官出任高校教授,告别信火了
时间:2019-11-05 01:53: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日,一篇写于云南安宁的告别信引发广泛关注,其作者署名为张志勇,是一位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等职务的政府官员,但现在应该介绍他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而这封火遍全国的告别信,题为《离别》,阐述了其渴望走进学校亲近老师、孩子们,渴望前往一线从事高校教育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张志勇从政府官员职能到高校教授的转变。
编辑/©流星
从政府官员到高校教授的转变
这封署名为张志勇的告别信,是于11月2日在云南安宁写的。当天,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指导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安宁论坛在云南省安宁市召开,张志勇作为受邀嘉宾,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国家督学的职务出席了论坛。
随后,据山东省教育厅相关工作人员证实,目前张志勇已经离职,也就是说,张志勇已经正式离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转而出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完成了从政府官员职能到高校教授的转变。
张志勇在信中提到,这次外出参加活动,是他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身份露面的“处女行”,心中隐隐有一种苦涩的情愫在流淌,对这种感情他自己定义为“离别”,而这也是他写这封信的原因所在。
对于离职原因,张志勇在信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这几年来,我内心有一种挣扎,就是越来越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学校去享受教育的那份幸福,去聆听老师们成长的故事,去倾听孩子们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去和局长们坐下来琢磨、切磋破解教育难题的路径。这对我是一种痛苦和煎熬,内心时常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回荡:到一线去、到一线去……哪里是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到高校去当老师、到高校去做教育研究、到高校去做教育改革决策研究吧!”
张志勇在信中表达的对享受教育、破解教育难题的渴望,对亲赴一线教书育人的向往,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感慨。同时,张志勇能够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毅然投身教育研究工作,也值得人们钦佩。
离别
——写给我的同事和朋友们
今天早晨6点多,我照例起来跑步。
果然,安宁是个好地方。
昨天晚上,我从昆明机场转往安宁。接待我的老师非常盛情,说安宁植被覆盖率50%以上,空气的优良率99%以上,这里的温泉名扬天下,有“天下第一汤”之称。像她们这些年轻人从玉溪外出工作,首选的地方不是昆明,而是安宁。
在晨曦初露的安宁大街上漫跑,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清爽和宁静。
这次外出参加活动,是我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身份露面的“处女行”,心中隐隐有一种苦涩的情愫在流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大脑中突然蹦出了两个字:“离别”。
几个月以来,尽管我不想面对,不愿意想这样一个日子,不愿意接受朋友们给我送行的美意,但该来的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同志们太忙了,我真不忍心为我的事,再给同事们“忙中添忙”、“乱中乱添”了,尤其是我在转岗期间闲下来之后,对同志们的“忙”和“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可是,10月31日,我的同事们还是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北京给我送行,亲自把我送到北师大我这个新的工作单位。我清楚,从11月1日开始,我就成了一个从遥远的“乡下”远嫁京城的游子。自古以来,游子离家母牵挂,同事们代表我的娘家人到北京来,与我嫁给的“新家人”见面,表达的是一种不舍,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新的期待。这一切,我铭记在心!
人生有一个个节点,这一个一个节点,构成了人生的一个个转折点。人生的路啊,就像风筝一样,随风而起,迎风飞扬,时而上下翻飞,时而俯冲而下,时而直冲云宵,但不管它怎么自由翱翔,总离不开放风人手中的那根线。
人生的道路啊,从来没有笔直笔直的,从来都是曲曲折折,弯弯曲曲,峰回路转的。但你走的那条路,似乎又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无疑就是放风人手中的那根线,就是你心中从小孕育的那颗躁动不安的梦想的种子。
自己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使然,在家里作为长子,我是一个懂事早、有担当的好孩子;在学校,我是一个爱学习、愿帮人的好学生。或许可以说,我是在担当和肯定中长大的。母爱和师爱,成了滋养我人生的永不枯竭的营养。因缘际会,爱孩子,爱教育,做老师,成了我心中的梦想!
上苍眷顾,不忍心伤害那个善良的小孩!在我人生的路上,一路走来,让我学师范、学教育,让我研究教育,让我做教育宣传工作,让我做教育行政工作。做师范生,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用4年时间,学习了中文和教育两个系的基础课程。做教育研究,我和老师们、校长们一起,在目标教学、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的研究中,凝结了出人生的友谊之花,被称为教育研究的“金牌团队”,备尝奋斗的艰辛,更享受着奋斗的幸福,在教育改革探索的道路上,大家“手拉手”、“嗷嚎着”一起走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做教育宣传,尽管时间短短,但勇探电视节目竞争准入新机制。做教育行政工作,我的学生给我总结了两句话,把专业融于职业,把研究贯穿工作,我很欣慰,学生懂我,但还想补一句:把良知献给教育。18年来,我的心灵常常被那些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命运占据着,在教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语言文字工作、教育督导制度创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改革、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做了我应该做的、可以做的、能够做的一切。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一刻也离不开同志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齐鲁青未了”。感恩齐鲁这片土地,感恩我工作34年来,相识、相知、共事的各位领导、各位局长、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还有数不清的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增进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你们让我懂得了做教育的艰难和困苦、做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更是你们给了我改革的智慧和力量。你们永远是我的老师!
“感时花溅泪,离别鸟惊心”。真的要离开了,我心中没有一丝“挥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的洒脱,内心充斥的是矛盾、是挣扎,是痛苦。
我知道大家对我内心的那份期待,希望我能为我们的教育再多服务几年,我更知道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梦想,更有我几十年来用理想和事业凝聚成的友谊……。
但我也清楚,这几年来,我内心有一种挣扎,就是越来越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学校去享受教育的那份幸福,去聆听老师们成长的故事,去倾听孩子们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去和局长们坐下来琢磨、切磋破解教育难题的路径。这对我是一种痛苦和煎熬,内心时常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回荡:到一线去、到一线去,……。
哪里是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到高校去当老师、到高校去做教育研究、到高校去做教育改革决策研究吧!
人生都有转身时。离别,不是诀别,更不是永别!那天,我在潍坊全省创新教育研讨会上,面对山东教育界的新老朋友们,曾深情地告白:我的心在这里、我的情在这里,我的事业还在这里!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去安放我们的教育灵魂!离别,是为了站在更高的山巅上,去领略更奇绝、更险峻、更美丽的风景!
感恩大家,一路相伴!感谢大家,继续携手追梦!
张志勇
2019年11月2日于云南安宁
张志勇:教育也需要道歉
从政府官员转任高校教授的事情并不常见,这也是张志勇此封告别信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仔细梳理张志勇以往的经历可以发现,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自始至终,此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此前,张志勇曾在多个场合就教育问题发表看法。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志勇在谈到家教时表示,教育没有什么大道理,最好的教育是最朴实的。
而对于教育理论,用他刊载于《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5期的文章中的表述来表达最为恰当:没有对差异的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尊重差异,才有对人的真正尊重。只有尊重人,才有真正的教育。
关于教育方法,张志勇表示,真正爱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和短,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学的。而他的一句“教育也需要道歉”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张志勇对于教育的热爱和理解,与其从母亲那里受到的教育和其工作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的张志勇,曾任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监督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山东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兼总编室主任、研究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等职务。同时他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务。
学术方面,张志勇曾先后主持、承担“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研究”等省部级重点课题8项,出版《情感教育论》、《义务教育教学和体系》、《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转型》等专著1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而母亲对张志勇说过的很多话,对其影响更加深远,渗透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着他的工作与人生方向。
人穷志不短,是激励他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做人不能让人戳脊梁骨,是他最朴实的做人准则;干活不能耍奸磨滑,是他最宝贵的工作法宝;互相帮衬,不忘感恩,是他最宝贵的人性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