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教授:ctDNA水平与胃肠间质瘤肿瘤体积的相关性长期随访研究分析

时间:2024-07-23 14:00: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者按:随着精准医学的飞速发展,欧洲肿瘤学会(ESMO)精准医学工作组最近更新了其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肿瘤下一代测序(NGS)的指导建议。本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徐皓教授将为我们深入解读2024年ESMO精准医学工作组发布的最新推荐:循环肿瘤DNA(ctDNA)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瘤体积相关性分析研究。

摘要

胃肠间质瘤 (GIST) 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需要通过定期CT检查进行监测评估,这使得患者暴露于不断累积的辐射中。本项探索性研究旨在评估ctDNA水平以监测肿瘤治疗反应情况并将 ctDNA 水平的变化与 RECIST 1.1 和总肿瘤体积测量进行比较。在 2014 年至 2021 年期间,本研究纳入了 6 名 KIT 原癌基因、KIT 11外显子突变的 GIST 患者,前瞻性地收集了长期血浆样本。使用KIT 11外显子数字液滴PCR滴定法测定相关血浆样品的ctDNA水平。肿瘤体积测量采用半自动方法。本研究实际共分析了来自临床的 130 个样品中的94个的ctDNA水平。在对治疗反应明确的患者中都无法检测到ctDNA;在疾病进展时,5/6的患者可检测到ctDNA。ctDNA水平越高,肿瘤体积越大。与可检测到 ctDNA 的患者相比,疾病进展时检测不到 ctDNA 的情况与影像学检查显示较小的肿瘤体积的情况相符。总之,ctDNA水平似乎与疾病进展时的总肿瘤体积相关。我们的探索性研究表明,ctDNA检测有成为治疗随访指标的潜力。

图片

简评

ctDNA是近年火热的液体活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血液中半衰期短,可以更好的反应肿瘤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采用ctDNA作为血液学指标,用于测量KIT 11 外显子突变的拷贝数水平,并将其与传统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探索了两种方法对于评估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对于药物的反应、肿瘤体积的改变以及患者预后的效果。总体而言,ctDNA指标的升高,与GIST肿瘤体积增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ctDNA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也没有辐射积累的潜在隐患,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便捷的检查手段,其在其他肿瘤中已有相对确切的应用,在GIST方面也是前景广阔。

然而,要将ctDNA与肿瘤进展与患者预后更紧密的结合,则需要更多、更严谨的数据支持。首先,整体而言ctDNA与肿瘤体积的关系明显更加密切,当肿瘤体积较大时,ctDNA较为敏感,可以通过其数值评估肿瘤体积的变化,进而判断肿瘤对药物的反映情况。然而,当肿瘤体积较小时,ctDNA往往测不到,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数值变化来反映此时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即便此时肿瘤在影像学证实有所进展。就目前而言,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PD患者,ctDNA能够作为一个相对有效的辅助指标,但对于体积越大的肿瘤,影像学检查本身就能较好的直观反应PD的肿块。其次,ctDNA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手术以及药物影响等。可以在文中看到ctDNA的增长有时是更敏感的,先于影像学的改变,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混杂,导致笔者不能下此定论。最后,想要将ctDNA在GIST治疗后进行广泛应用,还需要更多患者案例进行数据支持,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分析,期待后续扩大样本后更明确而科学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为GIST治疗后的患者带来更经济、安全、有效的评价方案。

上一篇: 南方医科大学Science子刊:来自癌症...

下一篇: 七年较量:一例结肠癌多发转移标准多线长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