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次全国神经病学年会|协和医学院倪俊:SCVD皮层下结构与认知
时间:2023-04-17 11:16: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承办,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23年4月13--16日在重庆市召开。15日上午,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兼帅府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倪俊教授进行了题为“SCVD皮层下结构与认知”的专题报告。
首先,倪教授回顾了脑血管病的皮质下损害的情况。倪教授指出,自1974年Hachinski教授提出血管性痴呆的概念以来,影像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对脑血管损害对认知的影响更加深刻。至2003年,O’Brien教授提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并指出皮层下损害是此类患者的主要表现。2019年结合影像学改变的脑血管病认知损害机制分类,包括高血压性脑小血管病、淀粉样血管病、大血管壁导致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等。但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研究存在瓶颈。
随后,倪教授提出脑小血管病的疾病框架及其与痴呆的关系。目前认为脑小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互为因果、共病或相互影响。而针对AD,部分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可干预和治疗的。因此,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望延缓伴有血管病危险因素的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潜在治疗靶点。
接下来,倪教授针对CSVD影像学标志物与认知/域之间的关系,介绍了CSVD影像谱系,包括高血压性和淀粉样血管病性。针对CSVD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如白质高信号、微出血、腔隙、血管周围间隙等与总体认知及特定认知域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倪教授团队也以自己团队的队列为例,不同程度验证了CSVD患者皮质下结构变化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此,倪教授指出,每个CSVD影像标志物都与认知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但每一个单独的marker仍具有不小的局限性。
此外,倪教授回顾了CSVD患者与脑体积相关性,并进一步在团队的研究中探讨了脑白质体积与脑体积的关系。提示,脑白质体积有望成为CSVD一个有潜力的标志物。
最后,倪教授对CVSD-皮质下结构-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了总结:1)CSVD的病历生理和临床表型具有较大的异质性,CSVD相关认知损害备受关注;2)目前部分证据提示了CSVD影像学标志物与认知功能的关系;3)CAA作为一种CSVD,较同为Aβ蛋白谱系疾病的AD有着更为明显的白质萎缩;4)皮质下白质结构与CSVD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探索潜在治疗靶点及有效预防措施。